Friday, November 5, 2010

华族

华人新年
    华人新年又叫春节,是华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以前,春节常常在鞭炮声中展开,正月初一一早,家人先行祭祖,而街上也处处可见拜年的人群,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更增添新春的热闹气息。为求新的一年能够大吉大利,初一时需遵守许多禁忌,如不可扫地、倒垃圾、怕把财富扫出门外;不可说坏话及吵架;不可打破碗盘,若不小心打碎了,要赶紧说岁岁(碎碎)平安,以化解凶灾。





    过年有许多传说,但是其主要任务是除旧布新,因此在送灶神回天上后,就得准备大扫除,将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,以除去旧年的晦气,迎接新年,接着是办年货。在居家内外贴春联,布置厅堂,以增加新春的喜气。在春节前的三个礼拜,家庭主妇便开始蒸馒头、煮肉,虽然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,已少有人自制年食,然而每个家庭总会买些回来应应景。

       拜年也是新春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,春节期间,晚辈要向长辈,或亲友间会互相拜年。

 
    派"红包"是华人新年的又一种习俗,华人喜爱红色,因为红色象征活力、愉快与好运。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(根据华人的观念,已婚者就算成年),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。红包里的钱,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,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,因为它象征好运。因此,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,是不礼貌的做法。春节拜年时,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,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因为""""谐音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

 
中秋节


      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——中秋节。据史籍记载,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,时日恰逢三秋之半,故名“中秋节”。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,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
       中秋之夜,月色皎洁。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,因此,又称八月十五为“团圆节”。古往今来,人们常用“月圆”“月缺”来形容“悲欢离合”。客居他乡的游子,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。唐代诗人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、杜甫的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、宋代王安石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等诗句,至今都被我们传诵。


      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,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。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社制,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。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,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。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,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;宋代、明代、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;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“拜月坛”、“拜 月亭”、“望月楼”的古迹,北京的“月坛”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。每当中秋月亮升起,于露天设案,将月饼、石榴、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,拜月后,全家人围桌而坐,边吃边谈,共赏明月。现在,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、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。



        中秋节,有许多的游戏活动,首先是玩花灯。当然,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,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、儿童之间进行的。

       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。月饼象征着团圆。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。苏东坡有诗写道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,清朝杨光辅写道:“月饼饱 装桃肉馅,雪糕甜砌蔗糖霜”。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。


端午节
    端午节,华人的传统节日,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又称端阳节、端五。由于古代中国地域广大,民族众多,加上许多故事传说,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,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。

    其内容主要有:女儿回娘家,挂钟馗像,迎鬼船、躲午,帖午叶符,悬挂菖蒲、艾草,游百病,佩香囊,赛龙舟,比武,击球,荡秋千,给小孩涂雄黄,饮用雄黄酒、菖蒲酒,吃五毒饼、咸蛋、粽子和时令鲜果等,除了少数活动渐已消失外,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。



    有些活动,如赛龙舟等,已得到新的发展,突破了时间、地域界线,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。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